终南望余雪古诗孟郊? 终南望余雪古诗诵读?
发布时间:2024-10-05来源:演讲朗诵

一、终南望余雪古诗孟郊?

《终南望馀雪》作者不是孟郊。

《终南望馀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句句咏雪,句句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次句写终南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叶仿佛浮在空中。第三句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门,“霁”字真实而传神地写出了夕阳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红了林表的美丽画面。末句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这首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自然。

二、终南望余雪古诗诵读?

终南望馀雪

祖咏 〔唐代〕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及注释

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三、终南望余雪古诗李商隐?

终南望余雪

祖咏〔唐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四、终南望余雪古诗讲解?

终南望余雪古诗的讲解如下:

1、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2、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五、终南望余雪古诗带拼音?

《zhōnɡ nán wànɡ yú xuě》《终南望余雪》zǔ yǒnɡ祖咏zhōnɡ nán yīn lǐnɡ xiù,jī xuě fú yún duān。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lín biǎo mínɡ jì sè,chénɡ zhōnɡ zēnɡ mù hán。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六、终南望余雪看法?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荫嶺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七、终南望余雪手法?

《终南望余雪》运用了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八、终南望余雪王维?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九、终南望余雪古诗的余字的精神?

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描写了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十、终南望余雪读书感悟?

《终南望余雪》,从这个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咏雪的诗,我们中国据说他这是一首应试诗,也就是科举考试中的命题作文。这首诗的作者是祖咏,祖咏生活在唐朝,当时正是大唐盛世时期。在大唐之中有很多杰出的诗人,比如像李白。祖咏的这首诗能够流传至今,被人们称作颂雪中的经典,这也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

终南就是指秦岭山脉终南山,又称为泰山,他曾经在这个地方隐居。祖咏一共写了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终南阴岭就是指终南山的北坡,背对着太阳。

它描写的特别生动,就是说雪过天晴之后,在长安向南眺望秦岭的山脉,可以看到终南山的北坡锦绣壮丽,山顶的积雪仿若漂浮在云端,阳光透过山上层层叠叠的树木,勾勒出一幅鲜明亮丽的画面,傍晚的长安城里隐隐增添了阵阵寒气,就是这个意思。

终南山的海拔有2600多米,山顶上的积雪就在云雾缭绕之中,所以说积雪浮云端,所以他浮字用得非常生动,林表明霁色,这个其实是描写阳光的,但是他没有明说,就是雨雪过后天气转晴这个意思,用晴天来对应前面的积雪,既暖还清冷。

由于身处这种环境之下,傍晚的时候气温就会降低,所以城中增暮寒,一方面是体感上的冷飕飕,一方面是遥望终南积雪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寒冷。站在最高处遥望着远方茫茫的积雪,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这幅壮丽的山水画增添了一些留白。感叹于人们自身的渺小。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