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形象思维,形象是文艺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文艺是构筑不起来的。
就一个作品而言可能偏重于个体形象,就另一个作品来说可能是偏重于整体形象,有些作品则可能是个体形象与整体形象都同时并重,但终究不能离开形象。
文艺有了形象性,才使作品所写的东西是生动的、具体的、感人的。
文艺是通过形象艺术地反映世界,认识世界的,形象性正是文艺反映现实的一种根本手段,完全有别于科学逻辑思维的概念、判断、分析、解剖、推理、法则等等。但是,现在仍在不少文艺作品中既看不到色彩鲜明的整体画面,也看不到有血有肉的个体形象。
尽管那些作品中也有不少人物在说话,但是单凭人物间的大段大段对话,特别是在对话中只是一些追叙、解释、交代、推论的东西,没有让人物在性格冲突中激发种种具体行动,演化成种种生动、曲折、跌宕的情节,构成许多形象鲜明的画面,这种缺乏形象性的文艺作品是无法打动人心的,是毫无美学价值的。然而,并不凡是富有形象性的文艺作品都是积极的高尚的优秀作品。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作家在创作过程创造出来的,是作者观察现实、认识现实、理解现实的结果,它必然打上这个作者的思想印记,按照作者的不同立场,不同好恶,不同的思想感情,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可能是真实地正确地反映现实的,也可能是虚假地歪曲地反映现实的。
因此,文艺的完善美好的形象性必须和积极的高尚的思想性密切结合。
虚假、歪曲的形象表现出的思想性当然就不是积极的高尚的。
纵使有些形象不是虚假的歪曲的,但其思想内容也不一定就是积极的、高尚的。
因为首先,在文艺题材的选择上,有些作者对这类题材的生活感受不深刻,却偏偏又选上了这类题材,这样在他的作品里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就很贫乏很苍白,缺乏思想感染力量。
其次,在同一类题材中,对其中的生活现实,不同作者有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态度,于是,同类题材的不同作者的作品产生低劣的艺术形象和高尚的艺术形象的不同结果。
拿爱情的这类题材来说,目前这类题材的作品泛滥成灾,爱情情节充斥于一些作品中,当然我们不是禁欲主义者,爱情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但它不是生活的唯一主题,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重大题材,为什么单向这方面倾斜呢?究其原因,功利问题和其他方面暂且撇开不谈,我觉得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作者的世界观包括其爱情观的问题。
有些作者对爱情生活中的肉欲情有独钟,十分欣赏,于是在他的笔下,对情欲的描写便尽其极度夸张恣意裸露和猥亵的能事,特别有些流行歌手,把这类歌或诗的作品,用声嘶力竭的歌声或朗诵表达出来,还加上扭捏作态或轻薄挑逗的动作,他们还美其名曰感情奔放、狂热投入、活泼生动、形象突出。
其实在正直人们看来,这种所谓形象不堪入目,实在令人恶心作呕,这是对文艺的亵渎。
现在有些爱情题材的作品,虽然没有露骨地去描写那些肉麻的情节,却又十分欣赏那些第三者插足所谓三角恋爱的情节,整个作品就围绕着三角甚至多角关系团团转,爱情至上,为爱情而爱情,没有别的什么意义,好象爱情生活是人生的唯一目的。
引用一位伟大作家曾说过的话:“文学就是人学”。文艺必然反映出作者的人生观,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当然,不少正直作家也涉足爱情题材,但是他们通过爱情描写却反映出重大的积极的主题。
如抗日战争时期著名音乐家张曙和词家田汉所写的《日落西山》,它的歌词是这样的:“日落西山满天霞,对面山上来了一个俏冤家,眉儿弯弯,眼儿大,头上插了一朵小茶花。
哪一个山上没有树,哪一块田里没有瓜,哪一个男子心里没有意,要打鬼子可就顾不了她!” 这是一首很出色的革命爱情小歌曲,作品塑造出一位抗日战士的高大形象,从描写他所热爱的对象俏冤家的美丽的形象,写到他的内心世界,非常生动地反映出了有国才有家,大敌当前公而私的重大主题。一首短短的小诗小歌就写得如此形象鲜明,思想深刻。爱情题材在一些大手笔里却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力量。一些巨著爱情描写,大多也是通过它去表现重大主题。古典的《红楼梦》、《西厢记》、《梁祝》,无不是以塑造出一个个封建婚姻制度的叛臣逆子的形象,反映出反抗封建制度的积极主题的。这里只不过是着重把爱情类题材作例子,其他类题材的作品同样不能只有干巴巴的说教而没有生动、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更不能只顾表现形象,而缺乏深刻的积极的思想性。思想性是文艺的灵魂,失去灵魂的文艺只不过是空灵灵的一具没有生命的躯壳,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杰出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必须是完善美好的形象性和积极高尚的思想性水乳交融地紧密结合。〔注〕:2001年4月应邀参加中国作家世纪论坛,获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颁给全国作品评比二等奖,入编《畅想新世纪之歌--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作家代表作品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