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的读书故事? 呼兰河传4章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5-02-22来源:演讲朗诵

一、呼兰河传的读书故事?

《呼兰河传》共七章,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第三、 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

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

二、呼兰河传4章读书笔记?

《呼兰河传》让我觉得的,是一种冬天的感觉,一切都是萧瑟的,正如作者反复用到的词:“荒凉”。

完全是平易的语句与语调,好像都是不经意的。但是有一种东西扎人心肺。那就是呼兰城里人们的合理却又荒谬的生活逻辑,人是没有价值的。人不如老母猪,不如小鸡仔,甚至不如一块豆腐。令我震颤的是这种逻辑的“合理性”:人又不像猪,打两下又不会掉斤两,因而动物是要好生伺候的,而人可以随意地打;打碎了一枚鸡蛋,一枚鸡蛋可以换三块豆腐,因而就等于踩碎了三块豆腐,三块豆腐值好多钱呢,因而一定是要好好地打一顿教训教训的。这种生活的逻辑你无法用哲学的人的主体性来反驳,对他们来说,那有什么用,能赔我猪肉来?能换我豆腐来?因为生活的逻辑,就是金钱的逻辑。也正因为如此,更为令我恐怖的事情是:这种状况在似乎启蒙了的今天并未消失掉,甚至并不曾减弱。今天的人们依然用这种逻辑来生活,并且他们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看着院子里满地爬着的脏兮兮的顽童们,看着母亲们追打着因为将一口饭掉在地上的孩子,看着小街上一群一群的大妈大爷们毫不避讳地谈着张家长李家短……我不禁疑惑,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究竟进步在哪里呢?我们与那呼兰城中的平民百姓们究竟有多少不同呢?“人是目的”,这句话在生活面前是不是永远苍白无力呢?浑浑噩噩地生,浑浑噩噩地死,这种状况要如何才能改变呢?

尽管作者似乎一直尝试用孩童眼光的天真给整个作品涂上一层别样的色彩,但是仍然无法掩盖掉那令人心痛的悲哀。在我想来,萧红彼时的写作,当是含着泪的。

三、呼兰河传第2章读书笔记?

好词:争先恐后、彻夜难眠、嘁嘁喳喳、踢踢踏踏、远近皆闻

好句: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么悲凉的夜。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凉。

所以一到了唱戏的时候,可并不是简单的看戏,而是接姑娘唤女婿,热闹得很。

四、400字的《呼兰河传》的读书卡?

 《呼兰河传》还是一部东北民间文化的说明书。

萧红为人们毫不知晓的故乡作传,为一群卑微的凡夫俗子作传,这体现了萧红独特的写作视角。《呼兰河传》用孩童讲述的方式,看似松散跳跃,但并没有脱离整体的结构。也正是因为借用了孩子的口吻,小说显得纯净朴素。萧红用她动人的笔调,描述着她童年的趣事。希望大家也去看一下吧!

五、呼兰河传赏析?

作者通过自己对故乡的民俗风情、个性人物的回忆,用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地再现自己的童年生活、以幽默的曲调折射了故乡的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和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作者用大量的笔韵营造幽默楷谐的氛围,以一个不谙世事的旁观者去看待事态种种,即使大部分显得充满笑料,但却使人笑不起来,即使是笑也是沉重的。随着作者的逐步深入读者也开始产生对弱者的同情,对封建思想的深恶痛绝。初接触这部作品让人感到这不是一部小说,各章节都似乎无联系,但读后才觉得这七章是不可分割的,它展现坐着童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矛盾先生的序言写的那样《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萧红又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伴随着美妙的歌谣旋律去看作者的童年趣事,民俗风情。

六、呼兰河传内容?

呼兰河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城中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七、呼兰河传好词?

好词

 (一)气色红润、容光焕发、酒窝深陷、白净柔嫩、春风满面、神采飞扬

 (二)神采奕奕、喜笑颜开、和颜悦色、喜形于色、面黄肌瘦、愁云满面

 (三)面如银盘、阔脸暴腮、两腮圆润、面容丰腴、黑里透红、涂脂抹粉

 (四)耳目一新、方面大耳、肥头大耳、耳聪目明、两耳垂肩、眉如新月

 (五)眉如春山、眉如卧蚕、颧骨高耸、黑里透红、涂脂抹粉、酒窝迷人

 (六)笑厣动人、轮廓分明、面面相觑、油头粉面、方面大耳、广额方颐

  (七)慈眉秀目、秀目黛眉、眉蔬目朗、明眸秀眉、火眼金睛、黑亮亮的

  (八)水汪汪的、圆溜溜的、滴溜溜的、乌溜溜的、盈盈秋水、清澈明亮

八、呼兰河传作者?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九、萧红的《呼兰河传》读书心得,大约70字?

《呼兰河传》

以“呼兰河”为中心的乡土人生故事,展示“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她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北方土地上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具有文化批判意义。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

《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1940年完成于香港。 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

【参考资料】来自头条百科

https://www.baike.com/wiki/%E5%91%BC%E5%85%B0%E6%B2%B3%E4%BC%A0?search_id=5q9hx8n9rns000&prd=search_sug&view_id=31w4fx0t8rs000#catalog_2

十、《呼兰河传》第二章读书笔记?

《呼兰河传》让我觉得的,是一种冬天的感觉,一切都是萧瑟的,正如作者反复用到的词:“荒凉”。

完全是平易的语句与语调,好像都是不经意的。但是有一种东西扎人心肺。那就是呼兰城里人们的合理却又荒谬的生活逻辑,人是没有价值的。

人不如老母猪,不如小鸡仔,甚至不如一块豆腐。

令我震颤的是这种逻辑的“合理性”:人又不像猪,打两下又不会掉斤两,因而动物是要好生伺候的,而人可以随意地打;打碎了一枚鸡蛋,一枚鸡蛋可以换三块豆腐,因而就等于踩碎了三块豆腐,三块豆腐值好多钱呢,因而一定是要好好地打一顿教训教训的。

这种生活的逻辑你无法用哲学的人的主体性来反驳,对他们来说,那有什么用,能赔我猪肉来?能换我豆腐来?

因为生活的逻辑,就是金钱的逻辑。

也正因为如此,更为令我恐怖的事情是:这种状况在似乎启蒙了的今天并未消失掉,甚至并不曾减弱。

今天的人们依然用这种逻辑来生活,并且他们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看着院子里满地爬着的脏兮兮的顽童们,看着母亲们追打着因为将一口饭掉在地上的孩子,看着小街上一群一群的大妈大爷们毫不避讳地谈着张家长李家短……我不禁疑惑,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究竟进步在哪里呢?

我们与那呼兰城中的平民百姓们究竟有多少不同呢?

“人是目的”,这句话在生活面前是不是永远苍白无力呢?

浑浑噩噩地生,浑浑噩噩地死,这种状况要如何才能改变呢?

尽管作者似乎一直尝试用孩童眼光的天真给整个作品涂上一层别样的色彩,但是仍然无法掩盖掉那令人心痛的悲哀。

在我想来,萧红彼时的写作,当是含着泪的。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