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课后答案? 郑振铎的猫课后答案?
发布时间:2023-08-08来源:演讲朗诵

一、边城课后答案?

1. 《边城》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答:《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2. 简述《边城》中对“美”与“爱”主题的诠释。

二、郑振铎的猫课后答案?

        1.这是一只来历不明,瘦弱、难看,忧郁、懒惰,不讨人喜欢的白猫。

           2.因为第三只猫的死是我一手造成的,由于我的偏见和主观臆断,使这只可伶的猫无辜的受到了追打和诬陷,最终导致它因无家可归而死。

三、松鼠课后题的答案?

1.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1)外形特征——漂亮。松鼠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尾巴上翘。

(2)性格特征——驯良。松鼠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和自己的活动时间,不打扰人们的生活。

(3)行为特征——乖巧。松鼠聪明有智慧,行动轻快敏捷。松鼠搭窝时精心考究,搭出的窝既坚实又舒适。

(4)生活习性——洁净。松鼠会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四、猫课后题答案?

一、

1.开始时,“我”不喜欢第三只猫是因为它从来历、外形、性情上看都不及前两只猫。

(1)来历:第三只猫本是被人遗弃的,是“我家”出于怜悯拾来的,而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要来的。

(2)外形:第三只猫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第一只猫则白雪球似的可爱,第二只猫浑身黄色,也很可爱。

(3)性情: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更有趣,更加活泼,会爬树、捉蝴蝶和老鼠。

(4)地位:第三只猫对家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称第一只猫是“相伴的小侣”;称第二只猫是“亲爱的同伴”。

2.对第三只猫的死更难过,是因为它的死,责任在“我”。我因为不喜欢它,而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又因为这种负罪感不能消失,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不养猫”。

二、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本题让学生体会关键语句含蓄的意味,引导学生运用想像去填补。“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是: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干脆不养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五、牧场之国课后答案?

课后答案就是这里是放牧的天下。

六、草原课后题答案?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答:“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直接写草原的景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了作者的感受。

  这样写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其好处就是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使文章内容丰富,感情浓烈。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

  答:从草原上主人热情隆重的远迎客人,主客热情洋溢的会见,主人盛情友好的款待,以及主客联欢、深情话别的情景中体会到“蒙汉情深”。

七、琥珀课后题答案?

课后答案:

一、 ( 琥 珀)  (推  测) (美  餐) ( 苍蝇)(淹  没) 

 二、心脏、肮脏;模型、模样;上将、将来;跌倒、倒映  

三、1.√ 2.√ 3.√ 4.× 5.×   

四、1.猴子、松鼠、野猪、狐狸、兔子;  

2.卷心菜、芹菜、菠菜、丝瓜、黄花菜;  

3.菠萝、鸭梨、哈密瓜、西瓜、杨梅;  

4.黄莺、喜鹊、麻雀、百灵鸟、燕子  

五、3 4 1 5 2   

六、1.埋在沙里的琥珀被那个渔民的儿子挖了出来。  

2.海水渐渐漫上来,这片森林被淹没了。  

3.苍蝇飞舞。4.松树渗出松脂。  

七、

1.(1)太平洋南部有个复活节岛。  

(2)石雕人巨大沉重,模样奇特。  

(3)猜测石雕人的来历。  

(4)石雕人仍是一个谜。   

2.我猜测这些石像可能是外星人来到这儿做的,他们可就为了 造飞船的基地而做。

这些答案对于你来说这是参考答案,在参考的同时希望能够增强自己的记忆和理解,能够学会融会贯通。

八、商学导论课后答案?

商学导论的课后答案是。香雪。建立的目的以及上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九、《孔乙己》课后题答案?

1.小说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答:四次.实际上是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人很开心,可见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和同情心都被扼杀了,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酷.以笑衬悲,突出了浓浓的悲剧性.揭示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突出了孔乙己地位的低下.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这样作品的反封建意义就加深了.2.细读课文,探究下面问题.(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答:外貌,动作,语言是正面描写;听别人叙述为侧面描写.孔乙己:既贫困潦倒,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子,既善良又无能,既可怜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答:作者用一个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让人体会到连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酷,可见当时世态的炎凉,比第三人称更加真实,亲切.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也可以另圈点几个精彩的句子进行分析,体味)(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处用“排”,一处用“摸”,一位有什么不同?)答:“排”表现出他摆阔气,而“摸”是孔乙己穷困潦倒的表现.这些变化写出了孔乙己每况愈下,身残气微,已到了死亡的边缘,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她的精神,还摧残了他的肉体.(2)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么.一些不懂了.("捞”字显示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笼”字又揭示了孔乙己怎样的心态?)答:“捞”显示了问话人的嘲弄.“笼”击中了他内心的深重要害,痛苦之至.(3)孔乙己是这样的.别人也便这么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预示着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十、圆明园的毁灭课后题答案?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1)作者通过对圆明园生存历史的叙述,表达了对祖国文化遭受损失的惋惜,并上升到了对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的痛惜,还有对外国列强盗窃、破坏艺术瑰宝的行为的憎恶之情!

(2)读描写圆明园的美景时,要用自豪、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英法联军侵华时,要读出愤恨的语气。

2、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从而衬托出侵略者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更能激起人们对侵略者无比憎恨之情,也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愤怒。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

(1)、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先秦时代”,“唐、宋、元、明、清”,突出了圆明园收藏的历史文物的时间久远,价值连城。这样更突出了圆明园的毁灭,的确是中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巨大的损失,它的毁灭,令人愤慨。

(2)、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侵略者的掠夺从1860年10月6日一直持续到10月19日,在这长达十四天的时间里,他们不仅随意拿走和破坏圆明园里面的东西,还在园内放火已销毁罪证。这不仅写出了圆明园里面的珍宝众多,还写出了侵略者的野蛮行为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4、结合相关资料,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占地面积大、景观多、景色美。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结合的独特风格。圆明园里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它的毁灭,既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5、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相关资料,体会其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

课文与阅读链接中的诗歌在表达情感上的相似之处是:对祖国的赞美和对西方列强的憎恶,以及对和平的热爱。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