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藤野先生的叙事和抒情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二、台词的叙事性和抒情性?
台词的叙事性就是说明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抒情性就是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
三、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和讽刺艺术?
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一)根据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对百年知识分子的厄运进行思考,以此为线索把“片断的叙述”贯穿在一起,构成整体结构。
1.第1回通过“楔子”“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最后一回“幽榜”呼应“楔子”。
2.全书主体可分为三部分。
(1)第1部分,自第2回起至30回止,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等为代表,以莺ㄕ湖、西子湖、莫愁湖聚会为中心,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的痴迷、愚昧和攀附权贵、附庸风雅;同时展现社会腐败堕落。
(2)第2部分,自31回起到46回止,是理想文士的探求,着重写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3)第3部分,自47回至55回止,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但没有绝望,写“四大奇人”,用文人化的自食其力者来展示对未来的呼唤。
(二)古代小说多是以传奇故事为题材的“传奇型”→明中叶,《金瓶梅》开始以凡人为主角,写世俗生活。
1.《儒林外史》真正完成这种转变,写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全书除士林人物外,还把三教九流人物推上舞台,展示一幅幅社会风俗画。
2.摆脱传统小说传奇性,淡化故事情节,也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而是尊重客观再现,用寻常细事,通过白描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三)通过平凡的生活写出平凡人的真实性格,更切近真实面貌。
1.人物性格富个性。如严监生的一毛不拔与挥银如土,贪婪之欲与人间之情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2.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王玉辉劝女殉节,从笑到哭,从理到情,写其内心观念与情感的不断搏斗,礼教和良心的激烈冲突。
3.每个人物活动过程不长,但能在有限的情节里,体现人物性格的非固定性,即性格的发展变化。如写匡超人从朴实青年到人品堕落的过程体现着社会生活的变动。
4.古代小说人物肖像描写往往脸谱化,《儒林外史》代之以真实细致的描写,揭示人物性格,如写夏总甲。
(四)自然景物的描写也舍弃章回小说模式化、骈俪化的韵语,运用口语化散文,对客观景物作精确的、不落俗套的描写,自然真切,富艺术美。
(五)叙述模式。
1.改变了传统小说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第三人称隐身人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让读者直接与生活见面,缩短小说形象与读者的距离;
2.作者尽量不对人物作评论,给读者提供观察角度,让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如写周进扫地。
3.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丰富了叙事角度,如通过匡超人的感受写西湖聚会。
(六)《儒林外史》叙事的新特点与作者企图创造一种与生活直接不隔的、显示着生活天然形态的美学思想一致。
用讽刺手法抨击现实
(一)《中国小说史略》简述讽刺小说渊源和发展:“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然多数作品或“大不近情”,类似插科打诨;或非出公心,“私怀怨毒,乃逞恶言”;或“词意浅露,已同谩骂”。《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秉持公心,指 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二)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
(三)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又锋利的讽刺。如写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四)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能够真实地展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如周进撞号板,范进发疯……瞬间行为以全部生命为潜台词,所以蕴含深沉的悲剧性。
四、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主要成就叙事诗,抒情诗?
中世纪的骑士文学,是世俗的。文学的主要成就抒情诗和叙事诗是骑士文学的两大形式。
前者以南法普罗旺斯为中心,主要写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以《破晓歌》最为著名;后者以北法为中心,主要写骑士为获得荣誉和爱情所进行的各种冒险活动,流传最广的是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的故事,如《特里斯丹和绮瑟》。骑士叙事诗有一定的反封建、反禁欲主义的意义,在艺术手法上也为近代长时代。
五、叙事诗和抒情诗是按什么划分的?
叙事诗与抒情诗是依据诗歌的内容而划分的。凡侧重于抒发诗人思想感情的诗称抒情诗;凡用抒情的方式“歌唱一个故事”的称叙事诗。
抒情诗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详尽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它一般将客观事物的描写融入在作者强烈的情感抒发之中,其写景状物,或写到生活中某一事件的片断,都是为了抒情。 和抒情诗比较起来,叙事诗一般都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比较具体的人物描写,但它不像小说那样侧重于客观事物的叙述和描写,它通常是以抒情的方式叙事,把丰富的感情融注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之中。
它不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歌唱一个故事。
六、一剪梅的抒情和艺术手法?
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宋代)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最后一句运用对偶手法。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谈谈诗经氓的主要情节和叙事特点?
《诗经・卫风・氓》是一首叙事成分浓重的弃妇诗,运用了回忆倒叙的手法描述这人间悲剧,亦是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问题上被欺骗遗弃后所唱的怨歌。诗歌讲述了最初敦厚老实的男子殷勤地求婚,两人感情美好而甜蜜;婚后,女子“夙兴夜寐”,对丈夫一片赤诚,为家庭任劳任怨,辛勤劳作;而更多地却道出了自己年老色衰,如同桑叶枯黄飘零,并遭到丈夫遗弃的苦痛。
在她回顾今昔不同的生活遭遇,哭诉了被弃的悲楚后,最终意识到自己成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牺牲品,而对她进行欺骗、摧残的正是先前那“言笑晏晏,信誓旦旦”的伪君子,最终怒不可遏地喊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喊出了满腔怨忿,愤然决定和变化无常的丈夫一刀两断,彻底决裂。
八、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曲的区别和共性?
1>颂歌:古希腊源音乐形式之一,有时也指纪念圣诞节的传统歌曲,指赞美祝颂的诗歌。古希腊时期,颂歌是为重大仪式写作的诗歌,运用华美的合唱形式,伴有舞蹈和乐器演奏。
2>抒情歌曲:抒情歌曲是声乐艺术的一个品种。它是与战斗性的群众歌曲相对而言的。它常常是通过作曲者本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感受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所以更富有主观性。有时它也体现集体或者整个民族的思想感情。爱情歌曲,特别是外国古典歌剧中的咏叹调,多属此类。
3>叙事曲:音乐体裁名。叙事曲一般指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叙事曲一词源出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最初是一种舞蹈歌曲。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各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叙事曲和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也就是说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般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 2.区别:形式上是基于不同的标准来区分的。颂歌特指纪念重大仪式,一般表现形式为合唱;抒情歌曲范围最广,毕竟情感分许多种,故鄙人以为当下的大部分流行歌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抒情歌曲。从歌词和曲调来说,抒情歌曲要生动、活泼、深情、优美、耐人回味。叙事曲:叙事曲和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也就是说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般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叙事曲一般是单乐章作品,对曲式并没有严格规定,一般来说,叙事曲较多采用三部曲式——即A-B-A结构,甚至混合曲式。叙事曲类似于古典音乐。代表人物:肖邦。 3.共性:事实上,三类有一定的共同之处。无论是颂歌、抒情歌曲,还是叙事曲,都是为表现演奏者个人或群体内心情感而存在的。所以感情也即是共通之处。
九、请说明董其昌的主要艺术特点和艺术观点?
艺术成就董其昌在当时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 米钟并列;绘画上有南董北米之说。
他与莫是龙、陈继儒提倡“南北宗”之说,即把“院体”山水画与 “文人画”人为地分为南北两派。 《临宋四家》卷,明,董其昌书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所说的“读万卷书”正是指一个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学习传统,学习古人。
他17岁开始学习书法时临写颜真卿的《多宝塔》,22岁学习绘画时师法黄公望,以后又遍学诸家,这种以古人为师的作法八十而不辍,伴其终生。
他广泛吸取对唐宋元诸家优长,抉精探微,使其书画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
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
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他在继承前人技法时不倚傍他人庑下“作重台”,而是有选择地取舍,融入自己的创意。
他认为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创意,古人的精神也难以表达,故应以自己独创的形式再现古人的“风神”。
凭借自己对古人书画技法得失的深刻体会,他摄取众家之法,按己意运笔挥洒,融合变化,达到了自成家法的化境。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
他十分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有独特的造诣。
他的绘画作品,经常是临仿宋元名家的画法,并在题识中加以标榜,虽然处处讲摹古,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够脱窠臼,自成风格,其画法特点,在 师承古代名家的基础上,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的皴、擦、点划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树石、烟云流润,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 ,清隽雅逸,他在天启二年六十七岁时临摹北宋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采取青绿设色、水墨兼并浅绛的综合绘画技艺手法,充分表现出他的人物工笔精湛、山水风格独特画坛艺术自然传承的巨匠魅力。
他的画风在当时声望显著,成为“华亭派”的首领。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
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
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
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
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
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
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 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 》,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 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 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董其昌的书法,历来评说褒贬不一。褒者倾其溢美之词,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 ,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但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包世臣云:“行笔不免空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讽刺道:“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 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又享高寿,所以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袁可立海市诗》、《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等。艺术影响明末著名画家、书法家、艺术理论家董其昌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巨大,成为之后近300余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清代许多书画学派所赏识和效仿 。虽然董其昌 "南北宗论"对山水画进行的分类,为我们提供了剖析绘画的哲学观念,他以禅喻画提倡文人画,强调画家的道德修养及思想境界,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南北宗论"同时也助长了绘画上的宗派之争,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明朝著名画家蓝瑛亦拜其为师,蓝瑛的著名作品如《白云红树图》目前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十、即景抒情诗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