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咏雪停顿划分?
咏雪
南北朝 · 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侄子、侄女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二、江南停顿划分?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 、“ 正好”的意思。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三、所见停顿划分?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讲解】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四、梅花停顿划分?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白话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五、劝学停顿划分?
《劝学》云:守志/如行路,有行/十里者,有行/百里者,有行/终身者;行/十里者/众,行/百里者/寡,行/终身者/鲜。行十里者/不知/也不得,行百里者/略知、微得,行终身者/知,必定是/‘志存高远’/也/一定/志在必得!
拓展:
首先理解意思,然后根据意思来分就很简单了,大多数情况如下: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谓补之间可停顿。
7、句首的语助词、连词后面可停顿。
句中连词前可停顿。
六、咏柳停顿划分?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七、师说停顿划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八、杞人忧天停顿划分?
杞人忧天文言文断句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九、繁星停顿划分?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永不漫灭”,在此可理解为“难以忘记、铭刻在心”等。“回忆”,在此可理解为“往事”。
“这些事”的指代内容:一是“月明的园中”,即自然之趣;二是 “藤萝的叶下”,即童心童趣;三是“母亲的膝上”,即母爱及亲情。因为这些事对我 来说很重要,而且值得回味。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在“月明的园中”捉昆虫, 在“藤萝的叶下”捉迷藏,在“母亲的膝上”听故事 。通过对难以磨灭的往事的 抒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生活和母爱的留恋之情。
十、爱莲说停顿划分?
节奏划分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甚蕃.晋陶渊明/ 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 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奏划分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奏划分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