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征文结尾好词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09来源:演讲朗诵

一、如何加强民族团结?

第一,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宣传教育。

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以及民族团结、民族基本知识教育。

高度重视和防范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有损民族团结不良信息的传播。

努力通过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以及“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坚持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真心实意地为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群居地方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在节庆、饮食、丧葬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第三,正确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

坚持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区分矛盾性质,不把非民族性质的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是哪里的问题就在哪里解决, 第四,切实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水平,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和纠纷,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二、民族团结征文结尾好词好句?

民族团结征文结尾这样写:

愿各民族兄弟姐妹手拉手,共同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植树中民族团结故事征文?

在20多年漫长的防沙治沙进程中,贵南县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治沙典型人物:茫拉乡下洛哇村农民布加,龙羊湖生态综合治理公司李增忠,退休后不忘贵南治沙工作而继续发挥余热、奋战沙漠的航欠旦增……黄生红就是这些先进人物中从事生态公益性事业默默无私奉献的普通一员。

  黄生红是湟中县田家寨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20年前在路过贵南县境内木格滩大沙漠尽头黄沙头途中,他无意看到这里的沙漠不仅面积大、而且流动速度非常快,对周边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境内穿越的西久公路造成了严重威胁,看到眼前的情景,黄生红产生了帮助当地群众治沙治穷的念头。

  黄生红告诉记者,当时由于没有经济能力而未能发挥一臂之力,帮助当地群众治沙治穷一直是他的愿望……在时隔18年后,2014年的初春,贵南的天气依然是严寒,黄生红带着家眷,奔着18年前的梦想和愿望,再次深入黄沙头准备与这片大沙漠决战。

  一到黄沙头,黄生红看到的不是昔日的黄沙满天飞、“沙逼人退”的荒凉状况,而是贵南人民不怕苦不怕累,多年艰辛拼搏,战胜大自然恶劣生态环境而夺取的“沙退绿进”的美丽景象,全县8万人民多年的汗水已经把木格滩周边沙化地和黄沙头沙漠浇灌成了一条条“沙漠绿色长城”。这种治沙精神凝聚成的“治沙魂”,让黄生红及家人万分感慨,当即决定并立下誓言,“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坚持与贵南人民共同治理木格滩沙漠,固不住沙漠、治不了沙化决不罢休。

  誓言就是承诺,誓言就是军令状,从2014年开始,黄生红每年开春后带上家眷、叫上亲朋、雇上民工、带上干粮、拉上树苗,连续5年风餐露宿,奋战在黄沙头沙漠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当中,在黄沙头无偿治沙造林1000余亩,绿化空闲地和荒山荒坡100余亩,无偿栽植青杨插杆、祁连圆柏、青海云杉等各类苗木18余万珠,树苗款、运输、栽植等自筹资金100余万元,大苗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沙地树木保存率达80%以上。

  2018年6月初,黄生红及家人再次从湟中县雇用当地困难户15人,自筹资金20万元,在黄沙头沙漠补植补栽杨树插杆20000余株,并到贵南鲁仓寺院,在前两年连续绿化寺院环境的基础上,与300余名僧众、驻寺干部、林业部门职工,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生态环境保护、构筑绿水青山活动。期间在寺院北山坡无偿栽植高1.5米以上祁连圆柏2500株,并进行了及时灌溉,通过县林业部门对林地拉设了200米高标准围栏。

  黄生红的这种大爱无私、无偿捐助,宁愿自己吃土豆,不让生态变荒凉,尽力为“绿色长城”添砖加瓦的奉献精神,不仅为贵南治沙造林、绿化国土注入了新活力,更为当地农牧民群众脱贫增收创造了条件,在贵南大地全民皆知,人人都赞叹不已。

四、关于民族团结的征文怎么命名?

关于民族团结的征文命名是民族大团结万岁

五、教师如何加强民族团结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民族团结应该:

一、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我国的版图形状像一只报晓的公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新疆则恰是这雄鸡的翎尾,与祖国血肉相连。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其中有十三个民族是世居民族,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勤劳互助 ,幸福快乐的生活着。可是有那么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妄想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我们是坚决不能让他们得逞。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擦亮眼睛,旗帜鲜明地坚定立场,认识到民族分裂主义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本着“以教材为主,突出常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原则。突破教材的结构局限,可以将知识延伸、拓展。结合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先从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讲起。如康熙皇帝大有作为,成吉思汗驰骋疆场,图尔扈特决心东归,黎族领袖王国兴率部主动投奔共产党、为海南解放做出重大贡献等。

三、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有趣的活动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如何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2 的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味教育的内涵并且受到鼓舞,这是我们一直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重点。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体现在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风俗习惯的传播中,更多的应体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教育实验活动中。

四、 通过利用“课前三分钟” 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学生讲时事政治、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等正能量的内容为主,揭批“三股势力”“非法宗教”等敌对势力的危害,把重点放在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上,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活动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实师生知识,增强爱国情感、维护民族团结。

五、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团结关系到新疆的发展。青少年要努力学习,加深对我国国情的了解,懂得“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是我国的最大国情之一。其次,懂得“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从而自觉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最终要懂得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各民族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谅解。

六、作为幼师如何加强民族团结?

1、尊重并理解支持各民族的风俗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能包涵宇内的气度,才会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和信任;

2、互帮互助,减少各民族间的隔阂,加强交流,历史上曾有过很多著名的民族大融合现象,各族人民融合在了一起,但又保持有限的各自文化独立就必然会团结一致;

3、使各民族齐心合力,互相协作,共同发展,和平时通商往来,战争时同仇敌忾这样才会让各族人民更加团结

七、党员教师怎么加强民族团结意识?

要开展认真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活动,把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作为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培训的必修课,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要深入开展做民族团结表率活动,通过开展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全心全意为我区各族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引领各族群众坚持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

  进一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月”活动,要在我区各级各类学校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

要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我区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乡土教材之中,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式与政策课之中,帮助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要针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特点和思想实际,以坚持民族团结为主题,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民族知识讲座、民族歌舞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情操,引导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民族团结专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切体验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和特殊重要意义;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在教师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培训工作,对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八、加强民族团结活动名称有哪些?

1.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2.讲团结、谋发展、保稳定、促和谐!

3.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4.树立典型,学习先进,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5.维护民族团结,捍卫祖国统一!6.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7.民族团结的人民最幸福,民族团结的祖国最强大!8.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9.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10.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九、促进民族团结,应当进行什么加强什么?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应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实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各单位协同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十、加强民族团结是哪三项?

加强民族团要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1、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和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2、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相沿积久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它表现在生产、禁忌、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生育、节日、庆典、娱乐、礼仪等许多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感情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

3、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一个重要标志。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这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从1949年的《共同纲领》到新中国历次宪法,都有明文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法重申了宪法“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