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哪些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意为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在古典诗词中,广义的艺术手法分三类:
一、抒情手法
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即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这种抒情方式又叫借物抒情。它的特点是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
二、描写手法
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还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细节描写等。
1、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
例1:“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此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2、侧面描写: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描写。
例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此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虚实结合
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包括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是实写。
例:《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4、动静结合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就成为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5、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例:柳宗元《江雪》:“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6、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尝鼎一脔”“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效果。
例:“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例: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的象征。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3、欲扬先抑:在散文的写法中也有一种“欲擒故纵”的写法,叫“欲扬先抑”。文喜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例: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时,结果被拒之于门外。后两句则写诗人却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对春天流露出了赞美之情。诗人先遗憾,后高兴,感情的反差是非常大的。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手法。
4、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译句:贵族人家里飘出酒肉的香味,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5、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其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
二、语文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艺术手法有哪些?
语文的艺术手法是指作家在语言运用方面,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对语言进行艺术化处理,以及通过对情节、人物、环境等因素的塑造,展现出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语文艺术手法:
1. 比喻:运用类似于“像”、“如同”等词汇,通过比较两个事物来表达某个意思,加深读者对事物的印象和理解。
2. 象征:通过具体的符号或象征,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意义,使作品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3. 拟人:通过把非人的事物或动物赋予人的性情和行为,使其更加丰满形象、形象生动。
4. 夸张:在表达事物时故意夸张其某些方面或特点,以强调某种效果,引起读者的反思。
5. 排比:通过对语言重细节、重对比、重节奏的处理,使读者感受到文学作品鲜明的节奏感,增加作品的艺术效果。
6. 借代:通过借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以描绘当前事物,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还有许多其他的语文艺术手法,这些手法可以在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发现。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文学作家可以更好地展现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质,同时也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三、诗歌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表达方式:如文学创作中各种叙述、描写以及讽刺、夸张、象征、比喻 、对比、借代、拟人、排比、对偶、层递等方式。应该说表现方法有时包括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是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语言运用方式。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学习修辞,不要死抠名词术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并能学会运用修辞手法造句。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前后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关于表达方式: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关于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关于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一、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三、重点概念阐释1、烘托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2、用典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3、虚实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4、语言特色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②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④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⑤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⑥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等。这首诗选取了……的景物,描绘了……的意境,营造了……的氛围,运用了……的修辞(或手法),表达了……的情感。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A.作者简介。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临洞庭》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登岳阳楼》向我们展示了“诗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悲悯,而《临洞庭》却只囿于对个人遭际的自伤自怜,相比之下,两位诗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四、文章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③选材剪材;
④行文的结构;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拟物、夸张等
五、对联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对联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它通过修辞来达到对语言要素——语音、语汇、语法的有效运用。讲究平仄,做到符合韵律是对语言的巧妙运用。用词准确精巧是对语汇的巧妙运用。语句选择恰当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是对语法的巧妙运用。
六、童话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童话通过想象、夸张和幻想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基本特征是语言通俗易懂和形象生动,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七、结构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一)意脉法
意脉法是散文常用的一种结构方法。散文作品以作者的情思为脉胳,这种脉胳一般是隐含在行文的叙写之中,读者需要纵观品味全文方能领略作者的意图情思,这种结构方法在抒情散文中最为常见。
例如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作品描绘了春回大地、春草柔绿、春花迷人、春风动人、春雨喜人、景色宜人等一系列画面,描写之中蕴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全篇正是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为意脉来结构的。
(二)聚焦法
聚焦法是指聚焦于一点的结构组织方法。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叶圣陶先生这样分析:“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船,也有大半天的时间,难道除了写出来的事情以外,再没有旁的事情吗?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约去游逛不是事情吗?然而只用一句话带过,并不把游逛的详细情形写出来又是什么缘故?缘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所以不用写。” 即使是关于父亲的行为,也是经过严格的选取,凡是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沙汀的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将各种人物、各种矛盾都集中在茶馆里展开,情节十分集中;茶馆中几乎所有的人关注的都是眼下的兵役问题,矛盾冲突又是围绕兵役问题展开,可以说“兵役问题”是“焦点中的焦点”。
(三)蓄势法
蓄势法,这是叙事作品将情节发展推向高潮前常用的手法。作品在尖锐的矛盾冲突爆发以前不断的蓄势,最后使冲突的爆发成为必然,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就采用此法。贾雨村来访,贾政唤宝玉来会见贾雨村时,矛盾尚未展开,贾政也很平静。当宝玉因为金钏自尽,茫然不知所往,却与贾政撞了个满怀,贾政“见他惶悚,应对不似往日,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矛盾开始产生;接着,忠顺王府来人找贾政索要戏子琪官,结果证实宝玉又确实与琪官有来往,贾政“此时气的目瞪口歪”,刚命宝玉“不许动”,自己起身送忠顺王府的来人,贾环又诬告宝玉强奸金钏儿,金钏儿因受辱而自杀,“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父子矛盾激化到顶点,情节发展的高潮——宝玉挨打的必然结果随之到来。蓄势越满,矛盾冲突也越激烈。这种方法能使矛盾冲突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剧烈感,从而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愉悦。
(四)剥笋法
剥笋法适宜于隐秘情节的安排。作家往往先设下埋伏和悬念,然后逐渐展开,逐层披露,就像剥竹笋一样,故曰剥笋法。中国早期的侠义公案小说多采取此种写法。所谓“文先言杀人者之败露,下卷始叙其由,令读者骇其前而必绎其后”。 这里的“骇其前”即先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其后对故事情节的展开再作详细地叙述。这类故事往往是“话里有话”(这里所说“话”,是指说书人所讲的故事)。
如不肖生《侠义英雄传》中对大盗胡九的描写就是逐层剥笋:第一层,写彭纪洲到陕西城固县上任不久,两天内有五张状子告胡九劫掠,其中有两件是同一时间内发生,两处却相距百里,不知胡九是何人物;第二层,写彭纪洲访胡九,弄清胡九是代人受过;第三层,写胡九到县衙说明,捕快无法抓到盗贼,敷衍塞责,致使胡九洗手三十年,仍负恶名;第四层,写胡九办案、赴济南探监,显示胡九侠义之心与才能;第五层,写为县令办事,表现胡九侠义与绝技,博得彭纪洲的信任和尊重。
(五)波折法
波折法易于把一个情节写得曲折多变,富有情趣,耐人品味。因情节跌宕起伏,变化丰富,一波三折,深受读者喜爱。
例如《红楼梦》第十七回宝黛关于香袋的情节描写: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才情焕发得了彩头,所佩之物被贾政小厮尽行解去。矛盾由此展开,宝玉身边佩之物一件不存,黛玉以为自己送宝玉的荷包宝玉也送给了别人,矛盾乍起,此一折;黛玉生气回房,便铰宝玉嘱咐做的香袋,此二折;宝玉见黛玉生气,便赶来,却见香袋无故剪了,却也来气,此时宝玉忙从里面衣襟解下荷包,说明荷包不曾给人,黛玉自悔不语,此三折;宝玉把荷包掷给黛玉表示奉还,黛玉气得哭了起来,拿起荷包又铰,宝玉忙抢住赔礼,求黛玉再替他做个香袋,矛盾至此才算告一个段落。一个小小的香袋,只是故事发展中的道具,但道具的运用却显示了作家巧于安排情节、善于驾驭故事、故事中展现人物性格的高超写作才能。
(六)寒暑易节法
寒暑易节法是指情节安排的张弛有致和动静结合。故事发展中既惊涛骇浪,又有细雨和风,既符合艺术辩证法,又照顾到读者的阅读心理。美国学者浦安迪称这种安排情节的方法为“对偶美学”。当然对偶美学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既包括作品风格的雅与俗的对立,优美爱情与低级猥亵的对立,也包括抒情境界和强烈行动的对立。寒暑易节法就是抒情境界和强烈行动的对立。 毛宗岗下在论及《三国演义》结构章法时,对这一问题多有发挥。我们不妨借用《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为例来说明这一命题。
赤壁鏖兵的双方都在为战争做着准备,战事一触即发。作者忙里偷闲,荡开一笔,却写曹操江上宴饮赋诗。
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 操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心中欢喜……
在这段优美的景色描写之后,作者描述了曹操临江赋诗、吟唱的经过。这种景色的工笔细描如果出现在抒情性作品中不足为奇,但它放置在两军对垒的前沿阵地,作者张弛的安排就显得匠心独运了。果然,当扬州刺史刘馥对诗歌提出异议时,节奏陡转。
馥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操大怒曰:“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馥。众皆惊骇,遂罢宴。
由赋诗到杀人,这是作者刻意的安排,由文到武对偶手法的运用,使曹操性格的两面性非常鲜明,人物形象因此而丰满。这种描写手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甚为常见,鉴赏时我们既要注意它在整篇作品中的调和作用,更应当领会其推动情节发展的特殊地位。
(七)形散神聚法
形散神聚法的结构方法为散文所常用。“形散”指散文的表现手法、结构布局、语言形式的灵活多变和内容题材的丰富多彩,“神聚”指作品中看起来很散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例如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从时间来看,作品从作者的童年,写到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再到新的历史时期;从空间来看,有故乡卢氏的小河边,有白色恐怖的大海,有难民集中的重庆,有革命圣地延安;从人物来看,有作者、作者祖母、鲁迅、许广平、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从叙述的事件来看,有农民种谷子,鲁迅爱吃小米,周恩来、董必武给重庆同志带小米等。这些内容都在“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的主题统一之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里的“神”,犹如串珠的绳子,散乱的珠子看起来排列似乎毫无章法,实际上是作者的有意散置。这里的“散”,不能理解为“乱”。
(八)穿线连珠法
穿线连珠法和形散神凝法有相似之处。也是将丰富、琐碎、复杂的内容用一根线索穿连起来,使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穿线连珠法的主题是显在的,线索摆在明处,而形散神凝法则需要读者认真的体会才能理出线索。
如刘白羽的散文《灯火》以“我”的见闻为线索,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以“火柴”为线索,孔尚任的《桃花扇》以“诗扇”为线索,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将作品穿连起来,尽管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但散而不乱。
八、促织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促织的艺术手法有讽喻。
《促织》继承了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营造。小说通过主人公成名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祸福转化的奇特故事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宫廷”的骄奢淫逸,以及各级官吏的媚上责下“假此科敛丁口”等等罪责,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
同时,文章在语言方面推敲斟酌,精练生动,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精品,是蒲松龄的代表作之一。
九、景观的艺术处理手法有哪些?
景观的艺术处理手法有:
①主配手法。主配手法是四种突 出主景的手不;
②层次手法,(前景、中景、背景、近景、中景、远景)③借景手法(三种)④景观组织手法(四种)⑤前景处理手法(四种)。框景:在苏州园林中,常常可以通过门窗看到如画的风景,在粉墙上出现以圆洞门为框的山石盆景画面,把自然风景起来作画面处理的手法叫做框景.
十、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
不同类别的艺术作品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譬如:绘画和雕塑主要运用形、色、质以及点、线、面、体等造型手段构成一定的艺术形象;
音乐主要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来表现主体情感境界;舞蹈以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的人体动作姿态为表现手段,传达人类的审美情感,表现生活的审美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