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戏的内容摘录?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由于我会读书,他们很佩服"我".。“我”由于祖母阻挠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几个小伙伴想办法征得我祖母的同意租船带我去看系;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我们一起去看戏,可是戏没有什么意思,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但是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小伙伴建议偷豆子吃,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这篇文章主要是回忆美好的童年往事,是篇散文式的记叙文,没有什么十分跌宕的情节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1922年10月,作者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经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戏却索然无味。作者在回忆对比中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给读者留下了质朴,温厚,可爱的农村小朋友的形象,农村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乐土,可以不必读书,可以钓鱼放牛,可以看社戏,作者描摹出孩子的真实心理。同时,作品的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对看社戏雇不到船时的急切和有船时的轻松两种心情,刻画的真切动人。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相当生动形象,展示了其个性:双喜热情、机灵,直率;阿发无私、能干;六一公公纯朴,大度,都只用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了他们各自的特征。作者用抒情的笔语写自然山水景致,诸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胧,笛声的宛转悠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的夜景,给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还描写了淳厚的民风。演社戏看社戏的习俗风情都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民风的描述起了陪衬作用,使作品读来饶有情趣,亲切感人
二、家访内容摘录简短?
1.在家访时,多让家长介绍有关学生兴趣和能力方面的情况
2.在家访时,老师也应该多介绍有关学生兴趣和能力方面的情况
3.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家访时一定要提出来,但也要婉转的提出。
家访时间不宜过长。
4.家访时学生一定要在场,但要消除学生的紧张。
5.对住在比较近的孩子集中在一起进行家访,这样可以缩短教师的时间。
6.家访应作简单的记录,但要回避家长。
三、林则徐传内容摘录?
内容简介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和陕西等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主持修浚黄河、运河等工程。十二年升江苏巡抚,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严禁吸食鸦片,成效卓著,十一月,钦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林则徐在广东宣誓旦旦:“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英商义律等慑于林则徐的正气,被迫缴出鸦片2万多箱,即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林则徐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个民族英雄。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病逝。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福州的林则徐祠堂额称“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楼式的大门樯,气势凌空。大门前有一对石狮拱护,栩栩如生。入大门是“仪门厅”,中间石铺甬道,两侧分立8尊青石雕刻的石人、石兽,两旁的回廊里,则陈列20多面的仪仗执事牌。在“紫禁城骑马”、“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江苏巡抚”、“陕西巡抚”等等。有楹联曰:“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魅人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万端。
“林文忠公祠”是于1982年改为“林则徐纪念馆”的,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街的门墙新匾“林则徐纪念馆”,又左匾“中兴宗衮”,右匾“左海伟人”。福州市人民教育委员会以“林则徐纪念馆”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基地。这里在福州人民,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硕大的丰碑。
四、卡耐基口才与演讲艺术内容梗概?
《卡耐基魅力口才与演讲的艺术(经典珍藏本)》内容简介:任何说话技巧在实施之前,必须树立充分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给人一种安全感,使你敢于与他人相处,并在任何...使你敢于与他人相处,并在任何非自由场合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旦你的思想表达中充满了激情,那么即使在很小的场合,你也会努力地搜索以前的经验,并以此作为谈资。
五、蝴蝶豌豆花内容摘录?
The butterfly alighted on the petals of a pink rose, with its wings gently opening and closing. Its antennae danced in the air as it sniffed the sweet aroma of the rose. After resting for a minute, it flew off, completing its journey through the garden.
六、何为艺术交往论?
艺术交往本身具备三种类型:其一,作为特定社会角色的创作者和鉴赏者之间的交往;其二,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鉴赏主体和鉴赏对象之间的交往;其三,作为创作对象或鉴赏对象的人物之间的交往。本书以第二种类型交往为研究重点,将第一种类型的艺术交往作为背景、第三种类型的艺术交往作为派生物来处理。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提出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之间交往的理论;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这种交往行为对诗学的贡献,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因此,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1]。
七、制海权论内容?
19世纪中期,海军这个军种在美国倍受冷落,其战力仅居世界第12位,但到了20世纪初期,美国海军实力居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美国海军的发展主要归功于马汉与他的《海权论》,马汉被美国尊为“海军之父”。
在海战史上,马汉是第一个把制海权提高到海军战略高度并进行系统论述的人。他在广泛研究历史特别是海战史的过程中发现,所有帝国的兴衰,几乎都与“海权”有关,可人们从来没有把控制海洋作为一个历史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考察。他感叹道:“海洋的控制,实为重要历史因素。”
马汉认为,制海权不仅能够决定海上和陆上战争的胜负,而且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为了说明制海权的“至高无上”重要性,马汉深入、详细、细致地剖析了17世纪到19世纪期间英、荷、法、美等海军强国争霸海洋的历次海战,通过历史的考察,马汉把制海权理论视为海战的基本法则,并认为这是取得整个战争胜利的一个决定性条件。马汉分析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认为由于英国强大的海军掌握了海峡的制海权,对法国海岸实行了严密的封锁,从而使拿破仑不仅不能进攻英国本土,而且切断了法国的海外资源,致使法国财源枯竭而终致失败。而英国则依靠海上实力,始终保持了制海权,保持了国家的物质力量和士气,从而取得了战争胜利。
马汉指出,所谓制海权,就是在海上集中优势兵力,在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位置摧毁敌人舰队主力,持久地、牢固地控制一条交通线或全部交通线、一个战区或一个战区的某一部队水域,以达到限制敌方行动,保障己方行动的自由的目的。强大的舰队是理论的决定性因素,是海上实力的主体。在发生国际争端时,强大的海军舰队“是一种较为经常起作用的威慑因素”,它能使敌方舰队绝迹海上,而且能使中立国的船只也无法为敌方所用,从而打破敌人的海上封锁,保护自己的海上交通线。至于庞大的商船队,是海上实力的辅助力量,是供应和补给舰队的“浮动基地”,是海军的直接的后备力量。发达的基地网则是海军舰队和商船队的支撑点,是海上实力的可靠依托。
马汉的这一系列主张深得美国当权者的赞赏。其《海权论》出版后,第一个对其进行赞颂的是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他说:“马汉上校清晰地写出了一部有关海军历史最好的、最重要的、尤其是最有趣的著作。如果它不成为一部海军圣典,那将是我的极大错误。”罗斯福很快将马汉的主张付诸实践,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第一次大战期间德国公海舰队的败绩又从反面更进一步地证实了马汉的理论,马汉因此“获得了更高的地位,被当作美国海军主义首屈一指的教士,他的战略教导就是它的圣经”。
八、小学家访内容摘录简短?
.在家访时,多让家长介绍有关学生兴趣和能力方面的情况
2.在家访时,老师也应该多介绍有关学生兴趣和能力方面的情况
3.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家访时一定要提出来,但也要婉转的提出。
家访时间不宜过长。
4.家访时学生一定要在场,但要消除学生的紧张。
5.对住在比较近的孩子集中在一起进行家访,这样可以缩短教师的时间。
6.家访应作简单的记录,但要回避家长。
九、怎么摘录新闻联播内容?
可以在央视网找新闻联播的文字版
十、林则徐传杨括内容摘录?
内容简介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和陕西等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主持修浚黄河、运河等工程。十二年升江苏巡抚,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严禁吸食鸦片,成效卓著,十一月,钦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林则徐在广东宣誓旦旦:“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英商义律等慑于林则徐的正气,被迫缴出鸦片2万多箱,即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林则徐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个民族英雄。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病逝。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福州的林则徐祠堂额称“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楼式的大门樯,气势凌空。大门前有一对石狮拱护,栩栩如生。入大门是“仪门厅”,中间石铺甬道,两侧分立8尊青石雕刻的石人、石兽,两旁的回廊里,则陈列20多面的仪仗执事牌。在“紫禁城骑马”、“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江苏巡抚”、“陕西巡抚”等等。有楹联曰:“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魅人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万端。
“林文忠公祠”是于1982年改为“林则徐纪念馆”的,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街的门墙新匾“林则徐纪念馆”,又左匾“中兴宗衮”,右匾“左海伟人”。福州市人民教育委员会以“林则徐纪念馆”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基地。这里在福州人民,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硕大的丰碑。